文章

顯示從 2008 起發佈的文章

雅典衛城-世界人共同衛護的遺產

圖片
2008年11月7-21日 原本主題打算用“神殿的滄桑”來敘述Acropolis的劫難。但是無可否認的一點是希臘和歐洲聯盟此時都在積極的進行維修的工作。工程從1983年起,已經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了。還有多久,無人可知,也許若干年後還有緣份踏上這個地方,希望這世人的遺產能恢復舊日的光輝。這是人類共同衛護人類遺產的努力,是一光明的舉動。(此時歎息,神州之輝煌此生可有待而目睹?現實上說是沒有可能,寄望在未來吧!) Acropolis的意思是“高”(Acro)“城”(Polis)。衛城不過是敘述其中之一可以實現的功能,但不是必然之功能。在希臘內陸,不只是一個Acropolis,凡是在一山頂建立的城市,都可以稱為Acropolis。在古城邦Myceane也有所謂的Acropolis。雅典的Acropolis(衛城)特別之處是功能是純粹宗教的而不是防衛的。 Odeon of Herodes Atticus - 在衛城下還在啓用的音樂廳,絕佳的音響效果 在上古時候(Prehistoric),這一處已經有所為的城市建立。現在看到的巴特農(Parthenon)神殿等是雅典在“古典時代”(Classical Period)所建立的。這是雅典的黃金時代,建築、藝術、文學、哲學等在這個時期都發展迅速。此時是公元前四世紀,雅典的民主政治已上軌道。 衛城入口的Propylaea 公元前480年和490年,希臘面臨兩次的波斯入侵。480年於馬拉松,雅典打敗波斯。之後纔有所謂的馬拉松長跑,其感人的事跡就發生在這個年代。如今,雅典每年的十一月第一個禮拜天都會舉行古典馬拉松(Athens Classic Marathon),賽程從馬拉松開始到雅典,路長42公里左右。 Temple of Athena Nike - 勝利女神神殿(將會移到新的衛城博物館) 480年的失敗對波斯的實力沒有造成太大的打擊,在490年,波斯捲土重來大舉進攻,由陸路和海陸攻擊希臘。希臘各邦城組成聯軍,陸戰由斯巴達領導抵抗(“300”這部電影敘述的就是這一事跡)。陸路的聯軍當然不只是300斯巴達軍隊而已,還有Thespians的700人和其他城邦的聯軍組成,不過領導是斯巴達的國王列奥尼达一世(Leonidas)。列奥尼达和其斯巴達軍隊對抗波斯的百萬大軍,全部捐軀,但是短暫的阻擋了波斯的南下,給與雅典空間籌備海戰。雅典

雅典-印象與真實(二)

上一篇寫的是第一天的印象,似乎與自己的想像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 兩週在希臘的體會,從實地的探訪,導遊的敘述,道地發生的事件,還有Pafford教授的Podcast課程等等的吸收、體會、詮釋,得到的已經是超出了原有的想像,一個比較實在的印象漸漸的浮現。不再是神話的希臘,或是商家標榜的浪漫的愛琴海。 到底著是不是真實?無法說得上。也許再過一陣子,又會有新的體會和發現。 只是不能再用回日記式的寫法,因為每一天都會有新的體會。 採取主題式的寫法也許是一個更加貼切的表達自己的體會。

雅典-印象與真實

圖片
2008年11月7日 在雅典的住處是在Monastiraki區。旅店頂樓可以看到雅典的巴特農神殿遺跡。 到達Monastiraki時,第一個印象是-這個歐洲第一世界的國家怎麼如此的“第三世界”? 好像是在印度的大城市(在建築上有相似之處-十九世紀NeoClassical的建築風格,奧特曼回教與拜占庭基督教建築的融合等,色彩的運用)或是回到了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歐洲電影)。破舊的樓房、塗鴉、吵雜等,到底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 Monastiraki區-新舊建築 沿著街道往Acropolis的方向行走。前面是一在維修的教堂,後有一舊回教堂(改為博物館),然後是羅馬時代Hadrian大帝的圖書館遺址。 右側為舊回教堂,左側為Monastiraki地鐵站 Hadrian's Library遺址 遺跡旁小小的店鋪林立,非常典型的希臘房子,顏色對比非常的強烈。 Hadrian's Library 小店林立 然後是羅馬市鎮的遺跡,一旁是咖啡館。 雅典古羅馬城遺址 接著是古雅典市鎮遺跡,同樣的一旁咖啡館林立。我選了其中一間咖啡館,點了一份早點(希臘咖啡和蛋)。往上望,Acropolis在維修。 古雅典城遺跡-後為Temple of Hephaestus,前為地鐵線(雅典處處都是古蹟) 希臘咖啡有如喝咖啡水,沒有咖啡的香濃,反倒如沖了咖啡粉的糖水,最後還留了一層的“咖啡泥”在杯底。 這一客煎蛋(Omelette)足足等了超過三十分鐘,間中我寫了一篇字。 咖啡館-雅典舊城遺址 這一等也讓自己第一次悠閒的坐在露天咖啡館看風景。這不是自己年輕時“嚮往”的事?實際上不會真正去做,因為只覺得浪費時間,還有十來處的景點要走。這種心態是一種計算的心態,往往算到最後只會增加壓力。這次的旅程得學習如何放下這種貪多的心態。希臘人這一點“值得”自己學習。 維修中的雅典衛城(巴特農神殿) 但是,還是走了好多的地方,還沒到下午三點鐘,對於那一些景點沒有太多的概念。 神話的雅典還沒有出現。 Athens Academy - 左邊是雅典娜,右邊是阿波羅, 典型的新古典建築 決定回旅店休息,明天再說。 無論如何,對這一個地中海區的城市,還是的靜下來慢慢的了解。

啓程-希臘

2008年11月6日 希臘,十五年前的旅遊計畫,至今纔方實現。 印象中的希臘是怎麼樣的?那是神話的希臘,史詩的希臘-宙斯為首的奧林匹雅諸神氏、Perseus斬蛇髮魔女(Medusa-現在成了Versace的品牌標誌)、Theseus力斗牛頭人身Minotaur、大力士(Heracles)的事跡,木馬屠城記(Troy)等。童年的故事書,有兩本我曾帶到醫院的就是希臘神話故事(入院前特地買的,繪畫非常的精彩,一幕Theseus與Minotaur相鬥的插圖還歷歷在目)。後來好萊塢拍攝的Clash of the Titans和之前的辛巴達歷險等電影,多少給了自己一種想像的空間。非常喜歡那一種滿天神佛在人間指指點點(如有貴人相助戰勝惡魔之類的事)。所以近期的Lord of the Rings、Harry Potter等影片都是自己喜愛的。中學時代,有一本改編自山海經的中國青年讀物也是自己常讀的閒書。 歷史的希臘是中學纔知道的,愛琴海文明,希臘的城邦雅典和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還有後來的東羅馬帝國。但是,對這些歷史的事跡,從沒有好好的拼湊起來。希臘對自己來說是停留在木馬屠城的時代,那是公元前十二世紀的事了,一切歷史事跡沒人能知,或者說目前還沒有人能把當時的文字解碼。那個時代距離蘇格拉底的時代整整有八百年。到了東羅馬帝國時代已經是基督文化時代,神話不再。 無論怎麼說,對希臘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就是這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基於這一點,希臘、土耳其、埃及是自己盼望能巡禮的地方。 哲學的希臘是後來開始接觸到哲學纔知道的。希臘是西方理性哲學的發源地,希臘的哲人有蘇格拉底等。 前一陣子,無意發現Isabelle Pafford教授在加州大學歷史課的Podcast(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積極意義)。從她的課堂開始對希臘的歷史多了一點了解。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_details.php?seriesid=1906978476 除外,還有Herbert Dreyfus教授的哲學課,以荷馬的史詩Odyssey為教材。 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_details.php?seriesid=1906978407 以前的夢想又再浮現,決定趁工作交替的三週間出發到希臘。行程以雅典為中

暫告段落-東京篇

2008年11月1日 是離開東京的時候了。 回顧一年在東京的工作,是告一段落的時候了。匆忙的結束,又得匆忙的開始另外一個行程。 還有好多的內容還沒有寫,如: - 畫壇巨匠-橫山大觀和東山魁夷 - 江島 - 日光 - 高尾山 - 小石川後樂園 唯有日後整理再繼續。

初秋-桂花的季節

圖片
2008年10月6日 停筆已經有好一陣子了。不是沒有題材,但總覺得有點玩物喪志。寫一篇文,背後的準備工作可不輕,自家的筆記電腦又沒有隨身帶,寫起文章有點彆扭。 9月23日是秋分,秋天來了。但是中秋老早已經過了,颱風還是不斷。記得2003年在大亞灣時,碰到颱風登陸,也是過了中秋.是氣候出了問題嗎? 在東京,夜也開始變長了,太陽起的較遲,徬晚五點,天就變暗。 這週的氣候開始轉涼,盛夏的悶熱突然一掃而過。秋季的衣服可以派上用場了,我這次沒有準備,藉機添購了一件酒紅色的套頭棉質休閒外套。 日光市初秋的街景 近日連連的下雨。偶爾天晴,則能看到秋天的天空。秋高氣爽,在熱帶地區的人是沒有機會體會到的。厚厚的雲層沒了,就只是一片蔚藍的天空,偶爾染上細細薄薄的白雲。有如寫意山水畫,用了淡淡的筆墨,在碧藍的畫紙,微微的抹上幾筆,如白紗如細絲。這是秋天的天空。 日光中禪寺湖-開始變色的紅葉 在東亞溫帶地區,另一個景象是芒。秋天,芒草開了銀色的花。花開在頂端,有如盧尾,一大片一大片的,隨風搖曳。配上了藍天,成了強烈的對比。到時,當滿山的葉子開始轉紅變黃,那景色更加的艷麗。現在距離楓紅的時刻還有一段日子。 日光往東京的路途-收成的季節 但是,該是桂花開放的季節了吧? 去年,與上司Yoke到日本時,就是桂花開放的季節。印象中,好像是八九月的事情,晚間在回旅店的路上,聞到桂花的香。當時,我問Yoke有沒有聞到那一股桂花香,但是一時想不起桂花的英文名詞是Osmanthus。如今,已經是十月了,是我錯過了桂花季節嗎?回想,日本項目已經做了一年了,怎麼還在停留此地? 今天,工作上不是一個好日,心情是惆悵的。傍晚六點鍾,往芝公園會議室的路途,突然聞到一股非常淡的清香,似曾相識,若沒注意,則一晃而過。我微微一笑,桂花終於開了。這是今天唯一的欣慰,總算是美好的一天。 丹桂-金木犀(八芳園旁) 印象中第一次碰到桂花季節是在杭州。當時面對的也是一個棘手的項目,但背後有一群強有力的隊伍,與此時不同。同樣也是一個晚上,接觸到了桂花。奇遇般,那一股幽香,忽現忽隱,捉摸不定,是奇香。過後,夜晚下班後,總是追尋那無影無蹤的"芳跡"(這纔是所謂的尋芳)。如今,唯一記得的是那

鐮倉-瑞泉寺

圖片
2008年6月21日/2008年7月12日 由杉本寺到瑞泉寺,步行需要半小時。根據鐮倉旅遊指南的推薦路程,中途還會經過鐮倉宮。鐮倉宮是明治天皇為了紀念護良親王而建的神社。護良親王是推翻鐮倉幕府的一位重要人物,後來遭北條高時的次子所害。明治天皇敬重護良親王為皇室的努力,因而封“神”,建神社祭拜。 沒有進入鐮倉宮巡禮,我匆匆的往瑞泉寺去。陰天,隨時都會下雨,加上瑞泉寺處在較偏僻的地方,交通極其不便,得快去快回。 走了好一段路,終於到了瑞泉寺的總門。總門後有一段路纔到山腳,間中的場地有一小片已經改為停車場。 由於是陰天,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極其不好。回想起來,對當時的影像一直很難捕捉。我一直混肴瑞泉寺和明月院的影像,特別是往山上的一段路。還有那後山的庭院,因為陰天,沒有拍出想要的效果。為此,我特意再來瑞泉寺。兩次的到來,感受略微不一樣。 先不說瑞泉寺的由來,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當時的印象說起。 由山腳跟著石階一步一步走上山,兩旁杉木,紅葉,竹林,和一些不知名的樹木覆蓋了整座山。風吹過,樹影婆娑,颯颯作响。最近這一次,聽到林中傳來的鳥鳴,叫了一聲,停了一下,又來了一聲,又停了一下。是同一隻鳥和是與另一隻在唱和?從聲音發出到停止,這一刻,有如是敲了一下的鐘聲,稍微的回音,在林間繞著繞著,然後慢慢的慢慢的消逝,此刻,意識開始的醒覺,突然林間又來了一聲,裊裊的回音,然後慢慢的消逝,意識又慢慢的醒覺。有如深山的琴音,鼓聲,蕭聲,鐘聲,莫不給人一種驚艷,但不是那一種華麗的感覺,是一種醒覺、蘇醒。此刻,自己是存在的,但不是單獨的存在,還有附和的、偶然的經歷。是生命的一種相逢,但又不能刻意的留下,唯有隨緣。是不是如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新加坡,不難有“百鳥朝鳳”的經歷,傍晚時刻,倦鳥歸巢,唧唧喳喳,叫個不停,華麗的膩,但不久即麻木了,何以比得上林間無影無蹤的一聲鳥鳴聲。還有那供佛的玉蘭花,茉莉花,真是香殺人,如何比得上空谷幽蘭的清香,山林隱約的杉木香。寫到這裡就記起了年初時,在東京的路間,聞到一股飄忽的幽香,隨著風向尋梅去,不見梅影,忽又一陣馥鼻香,抬頭一看,一樹梅花出圍牆。踏雪尋梅的意境不就如此嗎? 山路石階分叉成兩條路,但都通往瑞泉寺的三門。這一段路,與明月院有點相似,都是幽徑。不同的是,明月院此時的山徑,兩旁應該都長滿了紫陽花。 三門外有一流

鐮倉-杉本寺

圖片
2008年6月21日 建國寺出來已經是過了午餐的高峰時刻。往大路的方向,有一個吃飯的地方,名為“Little Garden”-小花園。這有兩家餐廳,一家叫做“Gen”,一家用了法國名“Saison”。在前往建國寺經過此處,就決定在離開時,先在此用餐。我看了掛在外頭的餐牌,決定了“Gen”。原因是“Saison”的法國菜單比較複雜,點不來。我只想休息一下,簡簡單單的吃日式的義大利麵食和一片的蛋糕。 “Gen”是一家小餐館,由一對中年的夫婦打理。先生是廚師,穿了白色的廚師制服,唇上留了鬍子,毛髮已經泛白,但精神熠熠,面容有一點像谷村新司。婦人非常的體貼殷勤,點餐的時候,她是跪在地上記下所點的菜。店裡還有一桌客人,是一對男女。我點了菌類義大利面和一蛋糕甜點加上一杯咖啡。原以為是單品,但是婦人提了有套餐,省了一筆。餐館是屬於現代歐陸的裝飾,Bose的擴音器播放爵士鋼琴樂曲,桌上一小裝飾用的是盛開的紫陽花,兩朵加上一些小草,簡易但顯得清新不誇浮。婦人餐前還送上了一小杯的玫瑰紅酒,香菌還有一種類似姜的香味(隔桌點的食物)開始隱約的流放出來。隔桌的男女互相的乾杯,我則慢慢的品嘗那小小杯的玫瑰紅酒,捨不得一口喝淨。看著玻璃門外的草叢,飛來飛去的蝴蝶,這一餐吃的賞心悅目。 吃了義大利面,廚師先生很“穩健”的煮咖啡,輕鬆又“有形”的倒了三杯,我不禁內心直叫“cool”。咖啡不是特別的香濃,有一種不溫不火的感覺,就如廚師的手法,不多一點也不少一些。 離開“Gen”後,沿著大路小溪往杉本寺的方向行走。沿途我看到一位婦人,往水里拋東西,覺得好奇,這裡的人不應該那麼的沒公德心吧? 後來纔發現原來溪裡養了錦鯉。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錦鯉在逆流里衝向上游去,在下游地區則看到一些優遊自在的錦鯉。不知是水質好還是錦鯉的體質好,總覺得是個很新奇的經驗。 杉本寺是鐮倉最早的佛寺,屬於天台宗。根據寺前的資料,遠在鐮倉幕府時代五百年前的奈良時代,僧人行基開建這一佛寺。行基據說是朝鮮百濟人氏,出家後,成立集團在關西地區救濟貧苦的人民,人稱之為行基菩薩。曾被政府視為反政府組織,遭鎮壓,後的平反。他對奈良東大寺大佛的建立,也立下了許多的貢獻。光明皇后,其後捐建了大殿。佛寺供奉三尊十一面觀音,其中一尊是行基塑造的。傳說1189年,寺院遭火患,原以為菩薩像都被毀滅,哪知在一棵杉木下(即日語“本”)發現菩薩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