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淨智寺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5月 01, 2008 2月23日2008年 鐮倉五山指的是建長、圓覺、壽福、淨智和淨妙這五寺院,全都屬於臨濟宗,都建與鐮倉幕府末期。 由東慶寺步行到淨智寺大約五分鐘的路程。院內大多屬的建築在關東大地震毀壞了,所以好多的建築看起來都覺得比較新。院址在一條比較偏僻的腹地,少了建長與圓覺入門那一種氣勢,也少了東慶寺的婉約和佈滿盛開的梅花,總得來說由一些許的荒涼意。 佛堂供奉的是三世佛。 對這所寺院的印象不太深刻,但有幾處,倒是有些沒在別處寺院發現到的新意。院內和屋乾隆牌匾-梅花樹下洋水仙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鐮倉-明月院-小院無人到、風來門自開 6月 22, 2008 2008年5月17日 離開了圓覺寺後,緩緩步行至明月院,中途在鐮倉古陶美術館繞了一圈。 明月院一直是遲遲不能下筆。一來其歷史不似圓覺、建長那麼的直接純粹,當中有一點曲折,得花點時間釐清。再來,明月院內葬了北條時宗的父親-北條時賴, 北條時賴也是鐮倉幕府時代的一大人物,需要花點時間來了解。明月院是第五次到鐮倉纔想到要探訪的地方。之前,一直以為明月院是一所優雅的庭院或尼庵,怎麼也聯想不到是它竟然是一所佛寺,而且院名還與一位武人有聯繫。 明月院原名為明月庵,於1160年由山內經俊所建,為供奉其父山內俊道在平治之亂戰死。1256年,北條時賴在原址建“最明寺”。時賴沒後,葬於寺內。時宗後把“最明寺”改建為“禪興寺”。1380年,室町幕府足利氏滿命上杉憲方擴建“禪興寺”。足利三代將軍義滿時,此寺名列關東十剎之首,地位僅次鐮倉五山。明月庵後改名明月院(“明月院天樹道合”為上杉憲方法名),為“禪興寺”附屬廟寺,奉聖觀世音菩薩。明治維新時,“禪興寺”被廢,殘留明月院。現歸附建長寺,為臨濟宗。 明月院總門 明月院的規模與圓覺、建長不同,有一種深山小院的格局。園林的設計別出一格,顯得格外的幽靜。在進入總門後,還得經過一條石階,步行上山。沿途,兩旁的林木茂盛,竹林,杉樹,古松。寂靜處,時不時一聲鳥鳴一聲回應,一陣風一樹動,接下來又回歸寂靜。這一刻,纔意識到自己的存在(presence),其他事都不再相關。石階兩旁栽種的是“紫陽花”,開花時刻必是紫色綠色相映,此時離開花的時大約由一個月吧。 山道直通山門。過了山門,本堂出現了,大殿的牌匾寫著“方丈”,供奉觀世音菩薩。在此,遊人較多,但不喧鬧。 山門 隱約的見到本堂 本堂 第一刻注意到的是本堂的格局,大殿旁的典型日式疊室,展開的,看到屋後的景物。黃色的地疊,紅色的地毯在兩旁,黃色的格門,米色的牆帶圓形的門,綠色的景象,旁邊的格室都展開了,又看到屋外的景色。自然的畫面,隨著四季的變化,不為人類強行的紀錄(現代人總要把自然當作擺設,如畫,如花,如照片,但是都是假的造作)。記得在美術館看到一幅境,和室外是佈滿紅葉的景象,為之深深感動。在橫山大觀的舊居,和室外的園林雖然不大,當時,我嘗試在門旁“正座”,看著屋外的景物,真的可以體會到那種人文與自然結合,很松容,很廣闊,很恬靜的,這不是人的一種理想的生活境界?這也是“禪”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閱讀更多
日本現代美術巨匠(一)-橫山大觀 3月 06, 2011 2008年3月29日-橫山大觀紀念館 第一次看到橫山大觀的名字是在地鐵的一則畫展的廣告,刊登的是橫山大觀“沒後五十年紀念展”。吸引我的倒不是廣告上的一幅寫意水墨畫,反而是橫山大觀這個名字,非常的有氣勢的出現在眼前。聯想到的是“橫越山峰,大觀世界”,那一種氣勢,豪邁的心態,遼闊的眼界,就如是屹立於高峰抬眺望層層浮雲太虛過,滾滾紅塵世間轉。可惜的是自己趕不上紀念展,但卻找到橫山大觀在上野的舊居,現今已改為橫山大觀紀念館。 橫山大觀(本名-横山秀麿,為舊水戶藩藩士-武士階級)生於1868年卒1958年,一生歷經日本明治、大政和昭和三朝。他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藝大的前身),是近代日本畫壇的巨匠之一。 他除了學習狩野派的繪畫外, 也學習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洋畫。知名作品包括:無我、屈原、老子、夜櫻等。單看作品名單,就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其中“屈原”這幅作品是為老師崗倉天心被貶離東京美術學校抱不平,有感而發創作的。 大觀老人(我且如此尊稱)長壽-享年90歲。他的畫有一種脫俗的清逸。在網上看到屈原,老子、五柳先生、無我等畫,帶有濃厚的道家色彩。有幅畫,名為江天暮雪,一手托魚竿身披蓑笠的大人與一童子,在雪地行走,該是垂釣後回家。 老人後期的畫在色彩運用,似乎近於西方畫。在紀念館有一幅後期的畫,描繪的是日落雪峰,餘暉在山後發出沉黃色的光芒,山前飛過一群白鶴,分布在畫的左右兩側。所用的色彩和著色的技巧,已不是傳統水墨畫風格。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幾幅照片-身穿和服,身材微瘦,唇上流著短短的鬍鬚,笑時有些許的豪邁, 微笑時有微微的童真,不笑時眼神銳利但依稀帶一種溫文的親和力。此翁好酒,也喜歡流行樂(如東京BoogieWoogie等流行曲)。他有一件作品,是為他夫人的和服繪上一幅山水,在紀念館展出。 橫山大觀紀念館原為大觀老人故居,在上野不忍池邊,當年稱為“下町”區的地方。這是典型的日式住宅,兩層樓,加上一小庭院。一層有一間房是面對內院的,我在門邊往外看庭院的樹木,流水,想到了永井小百合的“大人之旅”的廣告。真的是可以在房里跪坐,靜靜的欣賞外頭的景物,甚麼都不去作不去想。日式的小庭院就是有這樣的一種閑靜,令人心平氣和。這也是日本文化受到禪文化的深度影響,體現在庭院、茶道、花道和日常生活里。可惜的是中國南方的庭院至今還沒有機會遊覽,不知其意境又是如何的。 閱讀更多
鐮倉-報國寺-竹林幽徑,禪院流水 6月 24, 2008 2008年6月21日 離開淨妙寺已經是下午時分,是吃飯的時候了。原本對那石窯餐廳的麵包特感興趣,但是見到排隊的人龍,我即刻放棄了。不是等待的問題,是氣氛的問題。餐廳坐滿了人,必定是比較吵雜,加上服務員應接不暇,再好的美食也必定大打折扣。再說,語言不通,在那種人多講效率的地方,會是一種挑戰。飯可以遲一些纔吃,但是天氣悶熱,水則不能不喝。日本就有一種好處,就是到處都有販賣機,從冰咖啡到熱茶,各式各樣的飲料,在個個景點都買的到。稍微的休息,校對方向,就往報國寺出發。 淨明寺區與北鐮倉有點不同,此處是小橋流水多。一棟一棟的房子,都建在小溪邊。 報國寺在淨妙寺的斜對面,中間隔了一條馬路和小溪。其起源沒有去細查,據說是與足利家時或上杉重兼有關。兩位都是鐮倉幕府時代的武人,足利家時是後來室町幕府第一任將軍足利尊氏的祖父。報國寺屬臨濟宗,全名為“功臣山報國寺”。 不知為何,“報國”、“護國”、“建國”等這一些詞特別吸引自己。記得第一次在北京過週末,就在阜城門西城區一代閒逛,知道附近有一所護國寺,就在胡同內來回找。大冬天的, 餓了就靠那冰糖葫蘆和糖炒栗子充飢。空氣塵灰多,路上行人也多,走在街上挺不舒服的。好像還經過梅蘭芳故居兩次,最終還是沒找著,回去後還發熱了。隔了好久,又過來了,終於找到了,可惜過了下午五點,寺院關門了。但在寺外,覺得失望,外面一道圍牆,裡面的廟宇有點失修,加上人多且雜。也許不過是我一相情願的想法,硬要為這些古蹟定下一些規格。我過後就沒有再回來,現在纔知道2004年的一場火災毀了一部份的建築。對華夏天朝的嚮往是不是只是一場又一場的夢而已? 這次來到東瀛的報國寺,少了一種民族情懷,只是聞其名而來賞竹。但不可否定的是,見到這“報國”兩個字,心中不由自主的升起敬意。怎麼說,“報國”、“護國”、“建國”都是一種偉大的情操。 由總門往大殿的路,左側有一小花園,內有一尊白色的菩薩雕像,立在大樹下,紫陽花叢前。自在坐像,手挩著頭,雙目沉視,微笑。是在沈思,還是在俯視人間?其實又何必多此一問呢,一切都不是問題,何不跟著微微一笑?儘享這一刻。 另一側則是供奉地藏菩薩,一旁流水從竹筒滴落池水里,典型的和式庭院風格。 往前看,能見到竹林搖曳,叢林中隱約見到草廬。竹林下,石塔林立,不整齊的排列,舖上了一層青苔,增添了一些古意。 從梯級走到大殿,牌匾寫著“報國... 閱讀更多
留言